《普陀山诗词鉴赏》十六

2023-05-29

观音大士

释清珙

童子南询尚未归,

白华岩下望多时。

长天万里无云夜,

月在波心说向谁?

【背景】

    此诗偈初见于《石屋清洪禅师语录》卷二《观音大士二首》(《卍续藏》第70册);另《禅宗杂毒海》卷一中也收入此诗。

【鉴赏】

关于善财童子南询参学之事,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述颇详。善财童子参访观音大士,经中记述“(童子)渐渐游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见观世音菩萨住山西阿,处处皆有流泉、浴池,林木郁茂,地草柔软,结跏趺座金刚宝座,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这里便详细记载了“光明山”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而观音菩萨教诫的“大悲法门”,其具体内容为:

(1)菩萨常于一切诸佛所住,随所应化,普现其前。(2)度化众生的具体法门,即四摄法门(惠施、持戒、利行、同事),乃至显现妙身不思议色摄取众生。(3)度化的目标乃是“除灭众生诸烦恼热”,并为众生“威仪说法,神力自在,方便觉悟;显变化身,现同类身,乃至同止摄取众生”。(4)为了实现自己的度化目标,菩萨曾发弘誓愿,令众生除一切恐怖热恼,从而离苦得乐。(5)能令众生皆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得不退转。

以上五种法门,大体上可归结为观音菩萨的“大悲行法门”,这与《法华经·普门品》及《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所阐述的行门基本一致。参访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十分艰辛的历程。南海光明山乃善财童子的第二十八参,距离全部参访还有二十余位之多,故行程尚十分遥远。而善财童子通过这五十三参的参究,究竟悟到了什么?对此《憨山老人梦游集》中说:“善财童子南询百城参五十三大善知识,各授一种法门,到头只落个与法界等,与虚空等,何曾有实法系著耶?”若从般若空性而言,所谓参究者,其实无一法可参,也无一法可得。

一句“童子南询尚未归”,诗句中带有些许的不安与惆怅;而“白华岩下望多时”,是期待童子再次归来,还是明知归来无期,却给自己安立一个空泛的情景?而标题为“观音大士”,是大士对童子的期盼,还是诗人借大士之口而道出的期待?这个“望多时”,似乎是民间善财龙女传说的曲折表达。在民间故事中,善财龙女作为左右两位贴身胁侍,时刻陪伴在大士的身边,如《西游记》第二十二回中提到了“捧珠龙女”,在四十二回中提到了二十四路诸天与善财童子、捧珠龙女一齐上前迎接悟空的到来。善财童子出自《华严经》,而龙女则出自于《法华经》,而《西游记》则将二人融合到一起,成为观音大士的两位侍者,从此让善财龙女走进千家万户,妇孺咸知。

“长天万里无云夜”,意谓昼夜等待,望眼欲穿,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大士对于善财童子的疼爱有加。此时天上有月,茫茫大海中有月波在荡漾,“月在波心向谁说”,所采用的是一种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意谓菩萨即便时刻盼望着善财童子早日学成归来,然菩萨却又是极其含蓄并极富涵养,故而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对身边众人提走,只是在月圆之夜里,大海波涛涌起之时,便是菩萨的心声表达。在《观音大士》第二首中,“水即是波,岩即是石,坐证圆通,斯为第一”,却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菩萨所证的圆通妙境,即菩萨的耳根圆通在二十五圆通中“斯为第一”,善财童子不远万里四处求法,最后还是要归于大士麾下修习耳根圆通方能证得毕竟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无云”的因缘已具足,月已普照千江万水,此时若善财童子乃至芸芸众生若能波心澄静,自然便能感应到菩萨的殊胜说法。一句“说身谁”,既是对善财童子所说,更是对尚在迷昧中的众生所说。众生碌碌寻求,却不见大海波心的那一轮圆月。月在波中,法在心中,若舍近而求远,又何必去埋怨菩萨的无机不被呢?

 

【注释】

①释清珙(1272-1352):元代禅僧,字石屋,常熟温氏子,祝发受具,湖州道场寺及庵禅师之法嗣,幼依本州(苏州)兴教崇福寺之惟永法师出家,20岁落发后,23岁受具足戒,首参天目高颖原妙禅师,经三年,后嗣法于高峰和尚之法眷及庵信禅师,经六年。为及庵信禅师所器重,曾被誉为“法海中透网金鳞”。元顺帝至正年间,诏赐金襕袈裟。后频入吴越,弘扬禅风,曾应邀住当湖福源寺,后退居湖州西天湖,前后共四十余年。

②童子:此处指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主要人物,以“五十三参”事迹为人所知的佛教善信。因此住母胎时,家中自然拥有七种宝藏;出生之时,又有五百宝器出现,故父母为其取名为“善财”。

③南询:指的是善财童子参访善大菩萨之事迹。有一次文殊菩萨在觉城弘法,善财深受启发,便沿着南方而下,历访各处善知识,共有五十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