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十七

2023-06-05

送椿上人礼普陀

释清珙

寒潮日夜吼雷音,

耳听何如眼听亲。

小白华岩观自在,

频伽声里现全身。

【背景】

此诗偈初见于《石屋清洪禅师语录》卷二,原题即为《送椿上人礼普陀》(见《卍续藏》第70册)。此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裘琏编纂的《南海普陀山志》中,该诗题名为《送僧礼普陀》。

【鉴赏】

在《石屋清珙禅师语录》中,收录了清珙大师为数不少的送别类的诗偈,诸如《送皐侍者》、《送真藏主礼育王》、《送松江深上人》、《送雪峰维那》、《送人游五台》、《送实监寺回大觉》、《送愆上人回乡》、《送德都寺回里》、《送真侍者》、《送福上人礼祖》等等,前后竟有近二十首之多。在这些以送别为题材的诗句中,除了送出家僧人外,还有《送漆匠》、《送针工》诗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如《送漆匠》:“里面尽情灰得了,外头方始好揩磨。虽然本有灵光在,也要工夫发用他”,似乎用做油漆时的精打细磨比喻佛法的修炼功夫;《送针工》:“手携刀尺走诸方,线来针去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曾量?”用裁缝用尺为人量裁衣物,却无法为自己量裁,表示为人当多反躬自省,多量度一下自身不足。这些极富生活化的诗句,在清珙大师那里可谓信手拈来,且极富佛家禅机,让人耳目一新之外,且能默然领悟,会心一笑。

在这首《送椿上人礼普陀》诗里,由于清珙大师对普陀山情况较为熟知,故而从诗中既有摹景,更有抒情成分。首句的“寒潮日夜吼雷音”,从时间上讲,“寒潮”大致可判断此时正值秋冬季节;从地点上看,“吼雷音”指海浪迅猛地拍打着岸边岩石,一般当为潮音洞或梵音洞方向(从元代而言,梵音洞似乎人迹罕至,故更多则指潮音洞)。从时代情境而言,由于元朝曾有三次伐日之举,普陀山也曾被列入战船补给之地,故此时朝山者稀疏,以“寒潮”二字来形容,似更为妥帖。

从“耳听何如眼听亲”一句来看,似乎令人费解:“耳听”司空见惯,但“眼听”又如何解释?要明确这点,需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寻找答案。在经文中,“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解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这段是观音菩萨从“闻”开始修行,一直修到“十方圆明”,从而获得两种殊胜,即“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在获得大圆通时,便能达到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其中一种不思议无作妙德便是“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从而达到六根互通互用,“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这也就是对“眼听”的最好诠释。因此观音菩萨可以现种种身形,应机度化一切有情众生。从各种经典中可知,菩萨常住于补陀洛迦,并于宝陀岩(小白华岩)上为众说法。只要众生心水澄清,就一定能够听闻到菩萨的说法妙音。最末一句“频伽声里现全身”,频伽鸟常现于极乐世界,也常于补陀洛迦“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的无非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因此,朝圣者若听闻频伽鸟的叫声,便可同时观瞻到观音大士现身说法之相。因此,虽朝礼普陀路途遥远,然为了听闻大士说法,即便宁舍身命也在所不惜!

从清珙大师的系列送别诗来看,大师对于诸僧游方朝圣,一直都是秉持鼓励赞叹的态度。然从修法根本意趣而言,朝山固然要紧,然最终的灵山却在心头,故其诗中说“孤身行脚缘何事,策杖归乡有底忙;白业不修禅不会,可怜空过好时光”(《送愆上人回乡》)、“从此罢休行脚念,坐看心地觉华开”(《送德都寺回里》)以及“参方礼祖外边事,一著工夫在己躬”(《送松江深上人》)。从这里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大师的修学主张:无论外参还是内参,其最终目标无非是明心见性;若心性不明,行脚参访自然也仅停留在有福而无慧的境地。一句“人人有具黄金骨,何必诸方礼塔头”(《送就禅人礼祖》)诗偈,大约是清珙大师的修行观与行脚观的集中表达。

 

【注释】

①椿上人:上人,即上德之人也,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之人。椿上人,籍贯及生卒均不详。元末明初著名佛教居士丁鹤年(1335-1424)有三首诗是送给“椿上人”的:一是《迎大年椿上人不值暮归偶成》,称其“东归间道已浮杯,力疾遥迎日几回”;二是《慈溪度夏报国寺寄甬东椿上人》,里面有“一径野云深,僧关閟绿阴”“淡泊资禅味,清凉养道心”等诗句;三是《题椿上人梅花》,全诗为“娟娟净色雪消余,剪剪寒香月上初;标格若教诸佛见,肯教薝卜譬真如”,其中皆透露了“椿上人”的部分信息。而宋代陶梦桂(1180-1253)也有《寄椿上人》诗,其中有“颜童齿豁老书生,羽气消除道气增”“闲吟诗去寄诗僧”、“解道本来无一物,未容尽逊岭南能”等句,可见“椿上人”乃为出家僧人,居住在浙江甬东(宁波镇海或北仑一带),其不仅为禅僧,还是当时著名的诗僧和画僧。

②耳听、眼听:“耳听”为常人之法,而“眼听”则易令人费解。其实观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已到达六根互用境界,即六根可以互换,眼听耳视均为平常事也。

③观自在:观音菩萨别名,法藏之《心经略疏》曰:“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又机往救,自在无关,故以此名。前释就智,后释就悲。”

④频伽:鸟名,一般译为迦罗频迦或迦陵频迦,于义为妙音鸟,此鸟常住极乐净土。《酉阳杂俎》:“频伽,共命鸟,一头两身。”《旧唐书》:“元和十八年(824),诃陵国献五色鹦鹉频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