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二十五

2023-07-31

葛仙丹井

袁 燮

竹屋虚明卧古松,

葛仙丹井留遗踪。

日长无事同僧话,

指点云边三四峰。

【背景】

此诗见于《普陀诗词大全》之“宋”部分,《普陀洛迦山志》的“诗颂”部分未见收录。关于葛仙丹井的遗址究竟在何处,《普陀洛迦山志·朝山揽胜》部分称:“葛洪……好神仙道养之术,曾游本山,普济寺后有葛洪井,传为其炼丹所凿。”这里所提的“普济寺后”,并未指明具体方位。据相关考古兴趣爱好者认为在普济寺东隅的药师殿内,现遗迹已不存。

 

【鉴赏】

葛仙丹井相传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普陀山炼丹时所凿的一口井,此井遗迹存于普济寺石鹫石东(今药师殿内)。但即便是“传说”,相信也有一定的根据。除了袁燮的这首诗外,陆游的《好事近》系列词作的第“十二之五”中,就有“且访葛仙丹井,看岩花开落”之句。而宋代王迈的《送陈君保作喆赴广漕》诗中也有“葛仙丹井未湮灭,伏波铜柱余峥嵘”之句;清代沈树兰有《葛洪井》诗,“独有余丹留井底,甘泉普济洛迦东”两句,说明葛仙丹井的确存在,只是有此称的地点甚多,不独普陀山一处。

由于袁燮是宁波鄞县人,距普陀山不远,故时常乘舟朝礼名山也属平常事。其对佛理很有兴致,并与诸多禅僧都有交接。从诗中可以看出,在南宋时,葛仙丹井极有可能是普陀山一处较为闻名的游览胜地,由于其地理环境较为优越(位于宝陀观音寺的右东北角),故文人墨客时常光临。首句是“竹屋虚明卧古松”,如果属于实景的话,至少说明当时在葛仙丹井有“竹屋”“古松”设施。“虚明”二字表明此处竹屋布置简洁明净,极为考究;一个“卧”字,既表明松柏之古,同时也说明人文环境的典雅。既有竹屋古松相伴,葛仙丹井便更显得远离人间烟火之气。由于葛洪距南宋已有八百余年,称之为“遗迹”实不为过。有竹屋、卧松与炼丹古井,“茶”就必不可免。此诗巧妙的是,虽未写“茶”,却是“茶”意淳香浓郁。

宋庆元元年(1195),袁燮被擢为太学正,与学生共究学理。庆元三年(1197)开始庆元学禁,将程朱理学定为“伪学”,禁止传播,并打击理学人士,袁燮也因此被斥去职,不久复出为浙东帅幕、福建常平属、沿海参议。这实际上就是个闲散之职,袁燮创作此诗大约就是在担任浙东帅幕及沿海参议这段期间,他有大片的时间在浙东地区参禅问道。此处的“日长无事”,足见袁燮此时处于半闲赋状态。在百无聊赖之下,他与普陀山宝陀寺的僧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常与僧人一起散步闲聊。诗中的“日长无事同僧话,指点云边三四峰”就是这种场景的真实描绘。

袁燮与僧人聊的是什么呢?我们注意到,他们聊的并非是指点江山、古今人物,也并非街巷闾闻或寺僧逸事,而是“云边三四峰”。为什么要谈云谈峰?这其中大有玄机。联系到朝廷的学禁,袁燮自然受其牵连,此后也未得重用;如今好不容易得个虚职,总要吃堑长智,故而远离政治漩涡、避免涉及当今人物臧否、防止再次被斥,实属必要。当然,笔者并不否定袁燮的超然洒脱与闲情逸志,然而联系到他官秩十年七迁,不能说与仕途迭宕毫无干系吧!

全诗意境优美,尤其是后两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蕴无穷,让人不禁联想起元稹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行宫》)的诗句。佛家本来原无一字可说,说东说西,几乎全都是多余之语。袁燮自然精于此理,故其在《和圆通禅老韵》中说:“浮世营营只自私,谁参落叶与枯枝。西来面壁原无语,却费圆通几首诗。”从此诗中,看似谈云说峰,却无不是世情,无不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