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二十七
2023-08-14
小白花
祝 穆
玲珑叶底雪花寒,
清昼香薰草木樟。
移植小轩供宴坐,
恍疑身在普陀山。
【背景】
此诗又名《山矾花》,诗题所谓的“小白花”,可谓一语双关:既指作为一种草药的“山矾”花,又喻指南海补怛洛迦的意译。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当创作于祝穆朝礼普陀山后返回居所时所创作,借用小白花来描绘对普陀山的眷念。对于祝穆的诗作及其朝礼普陀山的情状,《普陀洛迦山志》均未作记载。
【鉴赏】
作为南宋著名学者,祝穆的足迹可谓遍及大江南北。诗题为“小白花”,另题为“山矾花”。关于山矾花,《本草纲目》称:“山矾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树高大者高丈许。叶似栀子,光泽坚强,略有齿,凌冬不凋。三月开花,繁白如雪,六出黄蕊,甚芬香。”在舟山地区尤其在普陀山,这种花在野外山峦处极为常见,成为佛国诸景的亮丽点缀。北宋诗人黄庭坚对山矾花就情有独钟,他在《山矾花二首》诗序中提到:“江湖南野中,有一小白花,木高数尺,春开极香,野人号为郑花。王荆公尝欲求此花栽,欲作诗而漏其名,予请名山矾。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
而“补怛洛迦”一词又意译为“小白花”,这种花与山矾花又极为契合。古人常将此花视为知己,如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说“物以稀为珍,不必异种也。长安唐昌观玉蕊,乃今花,又名米囊”,而钱谦益在《玉蕊轩集》中说:“河东君(柳如是,1618-1664年)评花,最爱山矾。以为梅花苦寒、兰花伤艳。山矾清而不寒,香而不艳,有淑姬静女之风。”从这里可以看出,河东君之于山矾完全是以友相待,而祝穆不仅以“友”相待,更是以“师”相待。
从山矾花的外形来看,其叶与桂花树叶颇为相似,而其花则呈淡淡的黄白之色,花绒细,花花相累,形成花串且彼此相连,祝穆称其叶为“玲珑”,也较为恰当。“叶底雪花寒”是指这些花时常藏于枝叶底下,像一簇簇雪花一般,这恰如《本草纲目》所说的“繁白如雪”。不仅如此,此花有拥有梅花一般的暗香扑鼻,哪怕是“清昼”也会有香气袭来。摘几枝置于书房,连整个房间里的所有设施都沾染了一层浓郁的香气。
由于诗人对于小白花喜爱有加,他肯定不会满足于采摘几朵,而是想时刻拥有,于是他将山矾“移植小轩”,在平时品茗打坐之时可以随时亲近、随时嗅香。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移植了数株,甚至在整个小轩的四周全都植上的小白花。当来年三月至六月,山矾花在小轩四周争相怒放之时,他恍若置身于南海普陀山那个奇谲美妙的胜境之中。从诗中不难看出,想当年祝穆前往普陀山朝礼时,在休闲之余,眠卧于山矾花簇拥的大自然当中。在诗人看来,小白花象征圣洁无瑕,她是菩萨的化身,若将己全身心投拜于菩萨足下,则此身足矣!从祝穆一生处世为学的经历来看,他已将小白花视融为一体,他愿意在小白花的怀抱里享受人生,最终归趣于那个山矾花周遍的遥远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