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二十八

2023-08-21

普陀山观音岩祈雨

王 阮

南风不为雨,躬即宝陀求。

地势到此尽,天河相接流。

鳌升千丈背,蜃吐数层楼。

念彼观音力,扬枝洒有秋。

【背景】

王阮在南宋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当时孝宗即位,有诏经理建康(南京),以图进取。王阮应试于礼部对策,极力主张迁都建康。金殿对策后,王阮调都昌主簿。宋淳熙十五年(1188),王阮知昌国县,勤政益民,此诗即为王阮知昌国期间遇天旱,其赴普陀山祈雨时所作。

【鉴赏】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王阮调任昌国任知县。其知昌国三年,为舟山做了三件善事:一是淳熙十六年(1189)于县署东南芙蓉洲重建学宫,不久王阮由于调离,由县令钱棣续建;二是由王阮集资在原张家闸旧址上兴建了状元桥;三是绍熙元年(1190)撰《昌国志》,首开昌国修地方志之先河。

在昌国历史上,王阮自然能称得上是好官之一,从这首诗中便可见一斑。虽然这首诗创作的具体时间并不详细,但属于王阮在知昌国期间(1188-1190)则当属史实。在王阮担任昌国知县期间,境内似乎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旱灾。由于昌国(定海、普陀等)县境内的各个岛屿远离大陆,基本上都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故而一旦出现旱灾,只能用船向镇海方向运水至昌国,这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在天灾面前,身为知县的王阮,自然也是浑身乏术,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只得带领属僚前往普陀山宝陀寺祈求观音大士显瑞降雨。

首句的“南风不为雨”,南方为火,一旦南风不停,天气势必炎势无雨。在这种情况下,王阮只好“躬即宝陀求”,也是属于无奈之举。至于当时的祈雨坛设在何处,从“观音岩”以及“地势到此尽,天河相接流”两句来看,笔者以为当以两处为妥:一是指观音洞附近,二是指西方庵临海的观音跳,因此二处皆符合“地势到此尽”的特征。如果再联系“天河相接流”来看,此处当面临大海,而且能看到“天河”的当属夜晚时分,也就是在此二处附近的寺院里晚上举行祈雨的佛事活动。王阮在佛事结束后,独自一人步出寺院在海边散步赏景。从山势来看,“到此尽”犹言险峻;而举头望天,却是无一丝纤云,天河如悬头顶,与远处的大海几乎做到了无缝连接。

在海边经行,自然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引向了大海。此时海上似乎升起了薄雾,而海浪之声也是不绝于耳。此时王阮不再是县令,而是一位文人墨客,面对此情此景,他顿生遐想,眼前似乎出现了奇幻的景象——“鳌升千丈背,蜃吐数层楼”。隐约之间,他看到了巨大的鳌鱼从海面上腾身而起,仅鳌背就有千丈之高;同时他看到了海市蜃楼,在天空之中有着数不清的楼台、城廓、人物车马以及树木河流,如同现实世间生活在空中演绎。至于王阮在当时是否真的看到了鳌鱼和蜃景,自然无从考证;但如果我们从王阮此行的“祈雨”要务来看,他觉得自己已经把昌国百姓的心声向菩萨进行了转达和祈求,故而他的内心充满着寄托与期望,在海边他似乎看到了观音菩萨足踏莲花站在鳌鱼的头顶乘风破浪向昌国而来,他的心中燃起了无尽的希望,对观音菩萨也自然生起无比的崇敬与感恩。因此在尾联中“念彼观音力,扬枝洒有秋”,就不足为奇了。在《观音菩萨普门品》中,“念彼观音力”竟出现十三次之多,只要对观音圣号勤加持诵,就可以免除各种灾难。经中虽然没有提到祈雨之功,但从“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来看,既然菩萨能够息水患,自然就可以息旱灾。因此对于王阮来说,他对于菩萨的感应也是深信不疑,“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只要至诚持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就一定能普降甘霖,昌国秋天就一定能够获得一个大丰收。

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全诗韵律合规,平仄及对仗皆中规中矩合乎要求。虽然算不上脍炙人口,但至少反映了王阮心系昌国、为民分忧的为官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该不失为一首上品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