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文选|南边的那片海
2023-10-24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在公元8世纪时便渐趋衰落,而使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弘传的是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近代学者,一般将佛教按记载三藏的语言的不同划分为三大语系,分别指的是中国境内的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东南亚和南亚的巴利语系佛教,在中国云南地区也有流传,其中巴利语系佛教在三大语系中保持着佛教更多古朴特征,有着重要地位。
巴利语系佛教即南传佛教,又被称之为上座部佛教,所谓的“南传”指的是这一支佛教传播的路径在印度之南故名南传,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包含了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南传佛教最初是在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组成的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的传到了斯里兰卡,并受到当时国王天爱·帝须王的供养和护持,国王带领众臣首先皈依佛教,又把御花园修筑成“大寺”供养给僧众,而这座大寺在日后则成为了整个南传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影响深远。摩哂陀长老在斯里兰卡的弘法进展的非常顺利,不久后他又邀请其妹妹(一说为姐姐)僧伽蜜多长老尼及其僧团来到兰卡,为王后、宫女等皈依受戒,建立起比丘尼僧团,佛教从此在兰卡迅速普及开来,成为了几乎全民信仰的宗教。
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传播盛行开来之后,又把大寺派的上座部佛教传到了泰国、缅甸,彼此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佛教徒之间相互往来、学习和借鉴,而等到兰卡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国和缅甸将上座部佛教反哺回兰卡,例如在《锡兰简明史》中记载:在1425年,有缅甸、暹罗和柬埔寨比丘前来斯里兰卡,学习经教,回国后按兰卡僧团的形式建立起本国的宗教组织;而到1750年时由于兰卡佛教的衰落,又遣使到泰国求法,并迎请泰国僧团到兰卡重建伽蓝,传播佛教。
南传佛教的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的传统,在巴利语文献方面,不仅有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庞大的注释书、纲要书、复注书、文法书等,其中记载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可以通过观呼吸等方法,来证得禅定,并借助禅定力培养观智,以此来断除烦恼乃至解脱生死、现证涅槃。一般来说,上座部佛教僧团不注重仪式,其认为祭祀、祈祷、火供等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等苦行皆是“戒禁取戒”,并不能让人断烦恼,得解脱;虽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佛教,也有祝圣水和祝护符、系圣线之类的仪式,但这些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上座部佛教,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民间信仰等因素影响下的产物。
在佛教三大语系传承中,南传佛教一直以来因受地域、语言、传承方面的阻隔,使人们对他多是一知半解,但作为南边的那片佛法大海,代表着古朴的佛教传统,亦有着他的价值和长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