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一九

2025-07-07

普陀山寺鼎新住持寂庵迥禅师

爰拜左善世之命,赋此为赠

周应宾

绀宫萃嵂海中开,更有东林大辩才。

祇舍界分成净土,昆池劫尽识余灰。

钟声远振鼋鼍窟,幢影高悬日月台。

何幸圣王知宿德,紫衣降自九重来。

【背景】

    此诗见于明周应宾所编《重修普陀山志》卷六,题为“普陀山寺鼎新住持迥公爰拜左善世之命,赋此为赠”,署名为“鄞人,吏部侍郎”。《普陀洛迦山志》卷八及《普陀山诗词全集》均有收录。

微信图片_20250707102547.jpg

【鉴赏】

从普陀山佛教历史来看,除了康熙年间法雨寺住持别庵性统深受康熙帝赏识之外,历代住持与皇帝有直接来往的其实不多,而在朝廷僧录司中担任职务的更是凤角。本诗中的寂庵如迥禅师,朝廷竟赐予其“左善世”之职,对当时普陀山来说可谓无上殊荣。寂庵如迥禅师是浙江兰溪人,幼年即投普陀山真学大师为师,在受戒并得法后归普陀,阅《大藏经》并讽诵《华严经》达十三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月,普陀寺遭火,毁损严重,住持真宰(1598-1601年为普陀寺住持)四处募化木材,担遭当局禁止,于是只得赴京争取朝廷支持,二十九年(1601)三月真宰积劳成疾在京去世。1602年,明神宗命张随赍帑金兴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立寂庵如迥继任住持。至三十二年(1604)冬,寂庵退居东堂,由普光真遇大师接任。第二年张随再次到山,复请为住持,居东方丈,继续鼎新山寺。三十五年(1607)春,朝廷诏赐紫袈裟一袭,于是寂庵于当年九月二十五进京谢恩。十月十五日,朝廷再次赐紫,命礼部授以僧录司“右善世”职(此与本诗中称“爰拜左善世”似有出入)。其归普陀时可谓华盖仪仗簇拥,光耀海天。这是普陀山佛教史上的大事件,连时任礼部侍郎的周应宾也赋诗志贺,可见此事在朝廷及佛教界影响颇巨。

首句的“绀宫萃嵂海中开”形容当时仪仗的声势之大。“绀宫”是指寺院林立,“萃嵂”形容寺院建筑的高峻。从《明史》可知,在洪武初年就设有“善世院”,后来重设僧录司,僧官八名,其中左右善世为正六品衔,左善世掌印,右善世封盖。在善世之下为阐教,从六品;次之为讲经,正八品;最末为觉义,从八品。从山志中得知,万历三十三(1605)年海潮寺住持宝莲如光就曾获赐“左觉义”之职,也是荣归普陀。而“更有东本大辩才”的出处似乎不明晰,“大辩才”容易理解,但“东林大辩才”具体所指就查无实处。而此处是否比喻寂庵大师在此期间为复建普陀寺而奔走呼吁,其辩才无碍受到了皇帝的大加赞赏?似可斟酌。

从诗句来看,次二句意指普陀寺在寂庵大师的鼎力恢复之下,已出现焕然一新的新局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万历二十六年的那场大火,基本上把普陀寺各主要建筑都付之一炬,余下的是遍地瓦砾和烧焦的断木。在此情况下想重新复建,其难度可想而知。诗人言下之意是,如果没有佛陀的驻锡说法,“祇林”也就是平常的一处园林而已;然而有了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原本寻常的园林上升为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一方净土;而“昆池劫烬”典故的使用,更加佐证了普陀寺劫后余生,在寂庵大师的住持之下必将焕发新容,让千年道场重新得以新生。而颈联中无疑是对普陀山整体佛教氛围的描状,虽然寺院建筑大伤元气,但是寺僧学修生活并没有遭受到重大影响,依旧是“钟声远振”“幢影高悬”,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可见普陀寺复建工程十分顺利,其规制倍胜于前。

诗的最后两句对普陀寺的这番盛景进行总结,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当今万岁的圣明,能够知人善任,慧眼识人,乃是一代“圣王”;而是寂庵大师既有辩才,更有戒德修为,而这些都是得益于累世的修行所得,故而其拥有“宿德”。僧人有修行,皇帝有圣明,故而寂庵大师能领众建寺安僧,万历皇帝能够不拘一格恩宠褒奖,一僧一俗,一圣一德,可谓珠联璧合,海众祥合。在诗人看来,佛教的盛兴,一是得益于朝廷的施恩,二是取决于僧人的修为,此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从而演奏出万历中兴的和谐之音。

 

 

作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