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二四
2025-08-11
赠大智禅师
王立程
谁识空门不易修,羡君末劫早回头。
披来布衲峨眉雪,坐处蒲团沧海秋。
龙象上方开佛土,金银下界见阎浮。
欲留紫竹林间影,五十三参何日休。
【背景】
本诗最早收于周应宾编的《重修普陀山志》卷六(诗题为“赠大智师”),《普陀洛迦山志》及《普陀山诗词全集》亦有收录。
【鉴赏】
大智禅师(1524-1592,名真融,湖北麻城人)乃普陀山海潮庵(后改名为“法雨寺”)的开创者。师十五岁出家,史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北京万寿山受具后,旋登五台山,禁足焚修五年;三十七年(1558)入蜀,住峨眉山顶,禁足达十二年,建藏经阁于净土庵。万历八年(1580)渡海至普陀,自谓“托迹宝陀,铺糜吃菜,了此生矣”,于是结庐于岩穴,藉草趺坐,日诵《金刚经》。初无人知,渐至德行远播,僧俗士绅奔趋如云,遂在光熙峰下结庐数楹,名“海潮庵”。 尝与人言:“真融苦行六十年,岂敢希图作佛,但愿与三宝结缘,成人天小果耳。今老矣,将止是山中,衣一衲,饭一盂,待寂于斯焉耳。”其于教义,少而习之,长而悟之,老而笃之。
迨明代中叶以降,佛教各宗皆衰微不堪,时普陀禅宗不振。大智禅师住山期间,倡导律义,戒德精严,与当时的高僧云栖、憨山、紫柏等并称诸方峥嵘。释明智《神钟复归记》云: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三日,“大智临寂曰:‘寺后当火,俟天然荼毗后,即移像他徙。’后寺果在天然荼毗次日焚毁。又曰:‘百年后,吾当来重兴。’”趺坐而逝,世寿69岁,僧腊50年。翌年,皇太后命使赍金币、香旗供殿,并造大智塔坟于雪浪山麓,名士屠隆撰《补陀海潮寺开山大智禅师碑》。
正因为大智禅师的个人行持卓绝以及对法雨寺的巨大贡献,文人学士对其礼赞的诗篇也为数甚多。此诗临海举人王立程赠给大智禅师的诗句,其中谈到了大智禅师以往的修持经历以及对兴建海潮庵的贡献。从《普陀洛迦山志》卷八所收录王立程的诗词来看,其不仅赠诗给大智禅师,也赠诗给逊吾上人、翠崖上人和玉峰上人,可见王立程在普陀期间结识了众多有名望的出家僧人。此诗开篇就颠覆了很多的人认知,觉得入佛门修习很难,但是王立程以大智禅师为例,却称“谁识空门不易修”,只要立下大愿,下定决心,就没有实现不了的事情。对于“末劫”世间而言,出家修行倒是好事情,所谓“黄土坡上无老少”,不要等到老迈再来修行,诗人对大智禅师由衷钦羡,“羡君末劫早回头”。而“披来布衲峨眉雪”是大智禅师经历过的史实,即上面所说的“住峨眉山顶,禁足达十二年”。峨眉山顶(金顶)海拔达2077米(最高为3099米),即便是夏季也是寒气袭人。而来普陀呢?却是立下大愿“托迹宝陀,铺糜吃菜,了此生矣”,累年于蒲团之上与岩松与涛声为伴,诚乃“坐处蒲团沧海秋”。开山创寺都极为不易,即便是寺院兴建起来,也是日夜担心遭兵遭火。如康熙时性统大师住持法雨寺期间,观音洞扣平大师被请为监院,不辞劳苦往金陵募建殿木材,结果积劳成疾,病逝于归途。由此可以想像大智禅师当年是如何的不易。
“龙象上方开佛土,金银下界见阎浮”,这是大智禅师建寺的选址及兴建经过。当年的海潮庵与现在的法雨寺是否在同一个地方,似乎缺乏相关的考证文献,但从目前法雨寺的选址来看,称其为“龙象上方”是恰当的。此处的“金银”,可以理解为金色世界五台山,银色世界峨眉山,而接下来便是琉璃世界普陀山,大智禅师在前面两座名山都有长期修行经历,其将最后落脚点选在了普陀山,可见其眼光境界着实不一般。最后两句是诗人展开想像,即“欲留紫竹林间影,五十三参何日休”。坦率地说,要在紫竹林中留下影子并不那么容易,至少在普陀山所有建树或有巨大贡献。而这是项任重道远的历程,所以诗人也意识到“五十三参何日休”。我想,《华严经》里善财童子的参学最后获得了圆满,但现实中的我们呢?即便是不停地参不停地学,想获得善财童子那样的圆满,也未必那么容易吧?显然,作为居士诗人的王立程,似乎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着实难能可贵!
作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