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舍却情执 看淡生死

2025-09-22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弘法后,全城民众皆修德守礼、明辨事理,彼此爱护扶持,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和睦融洽,舍卫国俨然成为一片乐土,民众皆是向善之人。

消息传至遥远的罗越祇国,一位外道对佛陀的威德心生敬佩,遂放弃苦行,跋涉千里前往舍卫国求见佛陀。未及见佛,他先在城外目睹了一桩 “奇事”。

舍卫国地处热带,毒蛇繁多,被咬者往往即刻殒命。当时,一对父子正在田间劳作,一条毒蛇突然从草丛窜出,咬伤了儿子,少年很快毒发身亡。可父亲见状毫无悲戚,依旧埋头耕田。外道满心疑惑,上前问道:“这是您的儿子吗?为何他惨死,您却毫无哀伤,还能安心劳作?难道他不是您亲生的?”

老人坦然答道:“人终有一死,万物兴衰皆是常态。他既已离世,善因自会得善果,恶因成熟亦会现恶报,我忧愁啼哭,对他毫无益处。” 说罢,他嘱托外道:“若你进城,烦请告知我家人(住处就在进城转弯后的第二户),午送饭只需送我一人的份,就说儿子被蛇咬死了。”

舍却情执-看淡生死.jpg

外道暗自腹诽:这老人竟如此冷漠,儿子尸骨未寒,只惦记自己的午饭。进城后,他依言将消息告知老人的妻子,老妇人仅道谢,神色平静如常。外道忍不住追问:“您不怜悯儿子惨死吗?”

老妇人从容回应:“这孩子是自愿托生我家,并非我强求。如今他离去,我留不住,就像旅馆留不住次日启程的旅客。母子缘分本就随业缘而定,我无力干预。”

这时,死者的姊姊走出屋,外道又问:“你弟弟死了,不伤心吗?” 姊姊说:“我们如同木排上的木材,一旦遭遇大风,木排散开,木材便各自随波漂流。姊弟不过是因缘际会才同处一家,寿命长短各有定数,他寿尽离世,我无能为力。”

一旁的死者妻子也轻描淡写地说 “我丈夫死了”,外道愈发不解:“你丈夫亡故,怎会如此无所谓?” 她平静道:“夫妻结合,恰似飞鸟夜间偶宿一处,天亮便各自飞去觅食。缘分在则相聚,缘分散则别离,就像路人相逢后各奔东西。我们各有命运,各自的因果各自承担,无人能替代。”

外道又问家中奴仆:“小主人死了,你们为何不哭?” 奴仆们答:“我们与主人家本是因缘相聚,就像小牛跟着大牛,大牛被宰杀,小牛也无可奈何,哭泣毫无用处。”

见这家人个个 “冷漠”,外道义愤填膺,甚至懊悔白跑一趟:本以为舍卫国百姓皆懂孝道、敬奉三宝,才来此求道,谁知尽是些无情无义之人。但他又不甘心未见佛陀便折返,最终还是前往祇园精舍求见。

礼拜佛陀后,外道静坐一旁,低头不语。佛陀早已洞悉他的心思,主动问道:“何事让你忧愁?” 外道叹道:“所求与所见相悖,故而不悦。” 在佛陀的鼓励下,他将遇见过农一家人的事和盘托出,认为那家人大逆不道、毫无人情味,绝非佛陀教化之地应有的景象。

佛陀微笑开示:“你执着的是世俗‘人性’,却未懂法理未必顺应世俗之性。修行的关键,是净化心性、契合真理。那家人并无过错,他们深知人生无常 —— 世间无人能留住有形的生命,古往今来,无论圣贤还是凡人,皆难逃生死。若因生死而悲喜交加,只会在生死轮回中永无停歇。为逝者大哭,对其毫无益处,不过是被世俗生死观所迷惑罢了。”

外道听后豁然开朗,当即皈依佛陀,成为一名虔诚精进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