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三〇
2025-09-22
己巳三月朔日上遣侍卫臣斋赐帑金至山恭赋三首
释性统
山陬海澨外,野衲卧云深。梦断长安道,何期天使临。
星趋劳驿驷,风偃拜纶音。瓦砾生光彩,皇恩为布金。(其一)
天威原咫尺,凤诏下林皋。引道惟金锡,环亭尽锦袍。
朝臣宣圣德,野逸沐恩膏。花鸟陪人笑,殊增意气豪。(其二)
丘壑千寻峻,场开不二门。历朝逢圣主,万代奉慈尊。
海阁晴霞掩,蜃楼晓日吞。萧萧多寂寞,此日遇殊恩。(其三)
【背景】
此诗初收于《普陀洛迦新志》卷四,诗题为“己巳三月朔日上遣侍卫臣赍帑币金至山恭纪”。《普陀洛迦山志》及《普陀山诗词全集》均有收录。本诗所记载的,正是普陀山僧俗二界迎接朝廷赐帑币抵达普陀山时盛大场面。
【鉴赏】
正如前诗《题普陀》所说,性统大师受邀住持普陀山法雨寺时,面对的寺院遗址竟是瓦砾成丘,一片狼藉。由于性统大师在行持和文才方面均有不俗的建树,故而四方僧俗听闻大师欲复兴名刹,自然云集而来,然而兴建寺院仅靠地方捐资显然杯水车薪。为此地方官也及时将普陀山的情况向朝廷奏报,于是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时,朝廷开始“赐帑建造,统经理惟谨”。当帑金抵达普陀山时,当时欢迎的场面极其隆重,性统大师还专门上堂说法,并赋写了数首歌颂朝廷的诗词。在诗题中明确交待了时间,即己巳(1689)三月朔日(三月初一),具体事件是“上遣侍卫臣斋赐帑金至山”,“上”指康熙帝,“侍卫臣”未有所指。据史载,此年春康熙南巡至嘉兴城郊,檄定海总兵黄大来保驾,黄乘间启奏普陀山废状,于是康熙赐金千两,修复前后两寺大圆通殿。从这里可以看出,性统大师的这首诗与史料上所载大体是相符的。
从第一首诗来看,大师首先表明了自己不慕世间名利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即“山陬海澨外,野衲卧云深”,自己时常云游于人间烟火之外,不问世间之事。而“梦断长安道”一词就令人费解。古代长安乃为多朝国都,故“长安道”一词往往与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别庵大师生于1662年,在1672年就在高峰寺出家,因此其并没有科举的经历,故而“梦断长安道”似乎可以理解为其没有机缘亲自赴京面圣,将普陀山面临的困难如实相呈。大师是1686年到天童寺求法,次年经法雨寺前住持明兽们普荣的推荐出任住持,开始修复寺院。经过两年的努力,修复工程可谓举步维艰,于是生起“何期天使临”的企盼。从“星趋劳驿驷,风偃拜伦音”两句来看,当时性统大师应该是自己或通过地方府衙渠道向朝廷反馈过普陀山的窘境,然而石沉大海,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幸亏总兵黄大来在因缘具会的情况下及时向康熙呈报了此事,于是才是此诗的诞生。而法雨寺之所以“瓦砾生光彩”,还是缘于“皇恩为布金”,如果没有康熙帝的鼎力支持,复修工程还是很漫长的。
第二首诗中的“天威”,是指康熙帝;“原咫尺”,是指此时康熙帝正在嘉兴一带巡游,而舟山距离嘉兴也就二百多公里,称之为“咫尺”也并不过份。“凤诏下林皋”,“凤诏”是指圣旨,“林皋”是指偏远的边鄙,此处指普陀山;“引道惟金锡,环亭尽锦袍”,前句是指用金锡为使者开道,后句是指当时锦旗蔽天的盛况;此处的“亭”,从妙庄严路至普济寺、法雨寺途中有多座亭,如正趣亭、御碑亭、定香亭等,然这些亭榭在康熙年间是否已兴建,存疑(正趣亭建于顺治年间,御碑亭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定香亭建于雍正年间)。“朝臣宣圣德”,就是使臣当众宣读皇帝的圣旨;“野逸沐恩膏”是指各界人等闻诏后皆深感皇恩浩荡。此时不仅是各界官员军民人等,甚至连“花鸟”也“陪人笑”,使得整个氛围更加浓厚,可谓人天法喜充满。
第三首诗与前两诗相似,“丘壑千寻峻,场开不二门”,“丘壑”是指法雨寺西邻光熙峰,背靠佛顶山,尤其是光熙峰悬崖峭壁,十分险峻;而寺院乃修身养心之所,是信众培福增慧之所,故称为“不二门”,此二句指寺院在朝廷的支持下重新得以山门洞开;“历朝逢圣主,万代奉慈尊”,这当然是赞颂之语,不过从普济山门前的“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来看,如此称誉倒也合适,不过“历朝逢圣主”就勉为其难。“海阁晴霞掩,蜃楼晓日吞”,此二句与前句相同,都是对于圣恩的赞誉。最后两句“萧萧多寂寞,此日遇殊恩”倒是大实话:自从大师主持修复工作以来,可谓日日惨淡,工程进程缓慢,以“萧萧”来形容恰如其分;而朝廷赐帑金无疑是久旱遇甘霖,对于佛国复兴大业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在普陀山的历代住持中,性统大师是颇具政治头脑和政治智慧的代表性人物,尤其是与康熙帝的密切交往,“召见者八,进诗者九”,这在普陀山佛教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与当政者保持亲密配合,无论对普陀山僧俗二界,还是对舟山乃至浙江官员军民人等,皆会带来福祉。从这个意义上说,别庵性统对于普陀山具有突出贡献。
作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