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三一
2025-09-29
甲戌嘉平过扣平监院塔凄然赋二首
释性统
著屐缘何事,穷年踏雪来。双梅从昔老,孤塔自今培。
乱草连云暗,悲风带雨催。平公面目隐,俛仰动深哀。(一)
泪尽心灰矣,思君不欲来。台花新雪衬,石径故人培。
朝赏债谁侍,暮行有鸟催。云根冰骨冷,一到一回哀。(二)
【背景】
这是性统大师对曾任法雨寺监院的扣平大师的怀念之诗。《普陀洛迦山志》及《普陀山诗词全集》有所收录,其他山志暂未见收录。
【鉴赏】
关于“扣平监院”的事迹,《普陀洛迦山志》卷五:“扣平,名超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出家于普陀禅寺。欲觅地礼经,本山长老道恒命其居观音洞庵,庵位于梅岑峰西南崖间,山道崎岖。扣平修砌石径,扩建殿宇。二十六年(1687)应性统请任镇海寺监院,协理兴建,不辞劳苦。往金陵(南京)募建殿木材,病逝于归途,徒润石赍其骨回,塔建观音洞庵侧。三十三年性统等扫塔致祭,作有《甲戌嘉平过扣平监院塔凄然感赋》二首,后又作《素白、扣平二公久亲诸方,后隐迹观音洞,予主镇海,二公来,各任院事,鞠躬尽瘁,百废方兴,扣公一旦长逝,素公偶息劳洞中,予来洞问视,赋此寄概》诗一首。”
从这里可以看出,扣平法师原来住观音洞庵。观音洞在明万历年间始有僧结茅,至清雍正年间普济寺住持法泽建圆通殿及斋楼,开创庵陀。然扣平法师早在康熙年间已居观音洞,并且还“修砌石径,扩建殿宇”,说明扣平大师可称得上是观音洞庵的真正开创者。至康熙二十六年时,性统大师住持法雨寺,便请扣平法师任法雨寺监院,其主要工作是协助重建法雨寺。时因金陵明故宫拆建,经朝廷允许,其木材和琉璃瓦运往普陀山用于法雨寺的圆通殿使用。而南京距普陀山有千余里之遥,此项工程量繁重且浩大,于是性统大师将这项艰巨的任务委托给扣平大师办理。大师自接任后不辞劳苦,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结果积劳成疾,病逝于归途,其徒润石赍其骨灰回,建塔于观音洞庵侧。正因为如此,性统大师悲痛之余心有愧疚,从此法雨寺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法雨寺所制订的《法雨寺规制》中的第二款:“观音洞扣公塔,二节于礼祖次日,住持领众拜扫。”其中就明确规定法雨寺住持带领两序大众,于“二节”(即“每岁冬季二十四日,春清明正日上午”)后的第二天,前往观音洞拜扫扣公塔(详见《普陀洛迦山志》卷三“教况”)。
从第一首诗来看,性统大师来看望扣平大师是甲戌年(1694)的冬天(也就是腊月二十四左右),此时距离扣平大师圆寂的时间应该不长。此时应该是刚下过大雪,道路泞泥潮湿,故而性统大师脚穿木屐鞋。诗中说“著屐缘何事”,说明平时一般不大会穿木屐鞋,“穷年踏雪来”,“穷年”是年末,也喻示着长年累月辛苦于法务。是仅仅缘于“踏雪”吗?当然不是。法雨寺距离观音洞庵接近十里路,步行来一趟也并不容易,尤其是观音洞处于半山腰,四周全是乱石,下雪天非常湿滑。“双梅从昔老,孤塔自今培”,结合《法雨寺规制》所载,大体可推断出扣平大师或许圆寂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性统大师还嘱人在扣公塔两旁各植了一株老梅(很可能从法雨寺移植而来)。“乱草连云暗”是指天气情况,“悲风带雨催”,这表达了性统大师此时心情的悲伤。而平公往日的面容在眼前时隐时现,想到他为法雨寺操劳而圆寂,性统大师自然是悲从中来,“俛仰动深哀”。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的韵脚完全相同。“泪尽心灰矣”,可见性统大师在扣公塔前坐了很久,一直沉浸在往事的回忆当中,然面“思君不欲来”,从这里可以看出性统大师对于扣平大师人品的敬重以及做事能力的高度认可。“台花新雪衬,石径故人培”,“台花”是指塔前供台所雕刻的石花,因刚下了一场雪,二者相互映衬,以表达塔四周氛围的清冷;“石径故人培”,这是指扣平大师居观音洞庵期间,曾“修砌石径,扩建殿宇”之事,以示对扣公生前伟绩的赞颂。“朝赏债谁侍”一句,比较直观地看出性统大师的负“债”心理:虽然扣公积劳因病去世,然如果当时自己不请其襄助建寺,他又怎么会这么早就离世呢?但眼看天色已晚,也不得不踏上回寺之途,“暮行有鸟催”。然而即便在归途之中,性统大师亦难掩悲痛心情,“云根冰骨冷,一到一回哀”,可见性统大师已不止一次来扣公塔看望自己的同参老友了!从这两首诗中,至少可以这么说,性统大师非常念旧,也是知恩图报之人。佛教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重恩中就有“师长恩”,虽扣平大师较性统大师为少,然逝者为大,故而对于大师来说,也颇为恰当。
性统大师作为清初佛教界杰出的诗僧,其平生所创作的诗词大多已散佚,其呈诗于康熙帝的具体情形目前已不得而知,依稀片断只能通过《普陀山史话》大体可见其一二。从所选取的几首诗来看,其用语朴实,思想感情真挚,尤其记事抒怀居多,对于佛理方面反倒较少,这与性统大师的为僧风格是基本契合的。
作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