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三六
2025-11-03
祝别公和尚寿四首
释至善
承家开国非容易,鼎鼐驱驰亦所难。
不是愿宏功力备,那能扶起破沙盆。(一)
五百年来荒落久,箕裘犹大宋之勤。
惭予衰退空林下,天物堪将作海云。(二)
揽揆临迩甚仓皇,捡点囊空无物将。
用借南山与勃海,拈来且奉续灯堂。(三)
白龙腾御五更风,佳瑞宜将兆海东。
莫讶岚园当日事,而今已自出蚕丛。(四)
【背景】
此诗初见于清·裘琏《南海普陀山志》卷十五“艺文·僧诗》,《普陀洛迦山志》及《普陀山诗词全集》均有收录。

【鉴赏】
与前面之首相似,这首也是送给别庵性统大师的诗句,不过此诗专门为别公祝寿,且在祝寿之余,也不忘将大师平生的丰功伟绩一并托出加以歌咏。性统大师的生卒为1662-1717年,享年56岁。大师是1687年住持法雨寺,时年大师31岁。而此诗所祝的“寿”,很可能是大师50岁或55岁之寿,因古人对于尾数为“5”或“10”的岁数比较重视(当然也包括“满月”和“抓周”),平日里一般不做寿。而至善大师与别公和尚究竟是什么样的法缘,史料中也难以辑录,不过从诗中来看,性统大师生于蜀东,少时在巴蜀地区参学,而从“蚕丛”等词来看,似乎可看出二者是同乡关系,或在巴蜀或天童期间曾一道参学。
此组诗共计四首,第一首指出别庵大师复兴寺院的不易。“承家开国非容易”,无论是持家过日子还是开创国运都并不容易,其间经历的困难艰难无数,非常人所能体会;“鼎鼐”原是朝堂之上所用的烹饪器具,只有国王诸侯所能配用,因此往往是柱国大臣或宰相之才的别称,此处当解作“佛教界的栋梁”。甘当佛教界的领军人物,也并非易事。“不是愿宏功力备,哪能扶起破沙盆”,欲敢为人先,首先必须要发“愿宏”(即宏愿)。从度众的宏愿来说,无非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然而仅有愿力并不够,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功力”,也就是弘法利众的本领。只有愿力、功力皆备,才能扶起“破沙盆”。“破沙盆”乃是中国佛教禅宗公案,《雪峰义存禅师语录》说:“和尚子,四大身都卢似个破沙盆相似,忽然半夜离散去,者(这)一片田地总未有主在,说什么大话!”说明“破沙盆”就是个无用被遗弃的东西。从法雨寺当时的情况来看,情况与“破沙盆”也着实不相上下。
在第二首诗中,主要谈到法雨寺的维修重建。“五百年来荒落久”,所谓“五百年”似乎有些夸张;当然法雨寺也并非发韧于宋,而是起源于明万历八年(1580),至清康熙年间也就一百多年时间;当然宋代禅风对于普陀山的影响一直延绵不绝。“箕裘”是指循序渐进地继承祖风祖业,也就是从宋代开始,普陀山易律为禅,一直沿续到清代未曾变易。“惭予衰退空林下”是至善大师的一句谦词,意思是他年岁大了,便退到到空林处隐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天物堪将作海云”,指出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的一切动植物以及海上泛起的云雾为邻。
第三首诗指出至善大师在朝礼普陀法雨寺并拜望别庵大师期间,巧遇大师正在做寿,“揽揆”就是过生日或过寿。当别庵大师“揽揆临迩”之时,至善大师作为老同参,什么也没准备,显得很“仓皇”。于是遍搜行囊,却啥也没有,“捡点囊空无物将”,什么也拿不出手。在似显尴尬之下,于是只得另辟蹊径,“用借南山与勃海,拈来且奉续灯堂”,“南山”又叫太乙山,《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南山之寿”,意为祝愿别庵大师寿比南山;而“勃海”即“渤海”,这里只是把“东海”换成了“勃海”,意为“福如渤海”,合起来即祝愿大师福寿深广绵长。而“拈来且奉续灯堂”,即祝愿大师在法雨寺道业昌隆且法运长久,故而献上心香一瓣以作祝寿语。
最后一首诗乃是赞叹别庵大师的丰功伟绩,并为家乡争光添彩。性统大师俗姓“龙”,其孕时父龙明宇梦到白龙浮江,此处称大师为“白龙”颇为恰当;当白龙在五更时分腾空之时,即寓寄于大师的降世;“佳瑞宜将兆海东”,即龙将入海,故而其来南海普陀却是因缘命注之事;“莫讶岚园当日事”,此句是否有出处尚不明,但“岚园”一般指云雾缭绕的仙境,以此来比喻蜀地也是恰当的;“当日事”似指别庵恩师三山灯来禅师(1614-1685,四川垫江人,创忠州高峰寺)在临终之际曾嘱其礼南海普陀之事(也可视为传说),或许正如其师所预言的那样,别庵大师“而今已自出蚕丛”,“蚕丛”原为蜀王的先祖,后代指蜀人或蜀地,此句大意是指别庵大师身为蚕丛后代,在南海建功立业,为故乡争光添彩,实是蜀人的无上荣耀。从这里我们隐约可以判断出,至善大师自己极有可能亦是蜀人,至少在蜀地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蜀地怀着朴素的感情。
作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