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一三七

2025-11-10

赠别庵和尚

释湛碧

杖锡飞经栈阁东,彩云捧出白华峰。

鲸吞沧海三千浪,龙卧青山百万松。

池上莲花霞照里,堂前说法水声中。

客来借问分真迹,大智灯辉大慧宗。

【背景】

此诗初收于清·裘琏所编《南海普陀山志》卷十五“艺文·僧诗”,《普陀洛迦山志》及《普陀山诗词全集》亦有收录,诗题相同。

微信图片_20251109194114_889_9.jpg

【鉴赏】

释湛碧大师何许人也?相关史志书中并无明确的记载,但从诗中来看,当与别庵大师曾为同参道友,彼此有着一定的了解。

诗中首句为“杖锡飞经栈阁东”,“杖锡”代指出家僧人,此处专指别庵大师。在前面诗文鉴赏中也谈及别庵大师乃川东籍,其从蜀地几经展转来到浙江,自然要经过“栈阁”。古时巴蜀交通极为不便,只能通过沿着悬崖峭壁凿孔架桥的方式建成悬空通道,以实现“天堑变通途”的目的。这种栈阁最早出现于巴蜀地区,故《战国策·秦》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主要分布于秦岭、巴山及三峡地区,以汉中为中心。此句言下之意是:身为巴蜀人的别庵大师,能够孤身一人越过栈阁之道并迈出险恶之地实属不易。

至于大师的“杖锡”要“飞”往何处?诗中的第二句给出了答案,即“彩云捧出白华峰”。“白华峰”又称白华山,位于普济寺前面梵山西南,麓间为妙庄严路,明代侯继高在坡上岩间留有“白华山”三个大字,题为“龙泉书”(“龙泉”乃为侯继高的字号)。然而地理上的“白华峰”只是一座山峰;若从文学角度来看,“白华峰”乃寓指整个普陀山道场,因“普陀”又名“小白华”,山上终年开着“小白华”,故名。

诗的颔联二句,紧接着开始写普陀山的总况,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鲸吞沧海三千浪”,乃是指普陀山地处“海岸孤绝处”,处于大海的重重环抱之中,海面上时常有巨大的鲸鱼出没;莲花洋面波涛汹涌、浊浪排空似乎已成常态;二是从普陀山的近景来看,则是“龙卧青山百万松”。此处所谓的“龙”,乃是普陀山的整体架式就好像一只龙头,其头朝北,口朝东,佛顶山与梵音洞相组合,恰似龙头张开大口欲吞噬东海;而面西的“小钵罗咀”和“小水浪”两处,恰似龙的两角;而法雨寺至短姑道头一带,又形成了天然的龙颈。所以普陀山整个地势就很像一只龙头,用“龙卧青山”也是恰如其分。山中松树甚多,以“百万松”来形容也并不为过。无论是海上的“三千浪”还是山中的“百万松”,都是地理环境十分优越的写照,既能闻海潮音,又能闻松涛声,在四大佛山中可谓别具特色,独一无二。

从诗中颔句而言,道出了别庵大师居于山中住持并弘扬佛法的情形。从现今法雨寺的布局而言,寺前也有放生池,不过与普济寺前的海映池相较,规模较小;然而小而精致,信步其间倒也别有情趣。从诗中来看,当时池中植有莲花,尤其盛夏时节,莲花与天上的彩霞交相映照,显得天地气贯长虹,气势十分;而大师在法堂中代佛说法作狮子吼,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竟在水中荡起涟漪。诗中虽未提及大师修复法雨寺的相关史实,但从此二句诗中,池中莲花盛开,堂前说法如潺潺细流,皆是滋润人心,令众生心开意解的醍醐妙味,从中足见大师对于法雨寺的杰出贡献可谓不言而喻。

最末两句中的“客来”,似乎是诗人的自喻。“客来借问”何事?原来是“分真迹”,即法雨寺的佛法如此盛行,那么身为禅人而言,别庵大师所传究竟为何法?别庵大师乃是从天童寺接法,其法系乃为临济;而大智禅师对《法华》颇有心得,又对净土十分神往,故其法具有天台的台净结合的主旨。从“大智灯辉大慧宗”一句来看,大智禅师的禅法远绍于径山大慧宗杲禅师,大慧禅法主张“看话禅”,也就是“参话头”,诸如“狗子有无佛性”“念佛为谁”之类,从而破除逻辑思维而抵达顿悟。而宋代的真歇清了禅师曾住持宝陀寺,其禅为曹洞宗所主张的“默照禅”,此与宏智正觉的主张大体相仿,即默默地坐禅实修,即相即真,万法本源为佛性,去除妄念即可顿悟佛理。然而真歇清了禅师的禅法更多地融入了华严圆融思想,主张将华严及念佛引入习禅,故其禅法与宏智正觉又有不同之处。然而从总体上说,默照与看话两家逐渐呈现出融合之势,故而至大智禅师时,又融入了大慧宗杲的看话禅体系。从别庵性统的禅法来看,大体上也是走着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融合之路,故而无论普济寺还是法雨寺的禅法,在宗派分野方面,并没有体现那么泾渭分明,故而从总体上说,“大智灯辉大慧宗”,也是较为恰适的。

全诗主旨在歌咏别庵大师出川的不易以及对普陀山法雨寺的杰出贡献,同时对于法雨寺及别庵大师所师承的禅法进行了一番交待,抛开其文学价值不谈,仅就史料价值来看,将大慧宗杲、大智真融、别庵性统的禅法联系起来,也让我们收获良多,这对进一步厘清别庵性统的禅法特征,无疑具有一定的启发。

 

作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