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戏曲集》导读

2016-03-14

《观音戏曲集》导读

慧智

所谓“观音戏曲集”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戏曲剧种,而是泛指那些有观音形象出现的戏曲作品。其中既有以观音为主角,敷演观音本生故事和应身灵验故事的作品,也包含许多观音临时显化,现身收伏、度化凡人或妖魔,以示善恶终有果报的作品。

佛教除佛陀外,只有少数几位菩萨广受大信众信仰,且历久不衰,观音菩萨即是其中之一。随着教法东渐,佛教经典中关于观音出身、显化、感应等内容也在中国传播开来。晋代高僧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最初的全译本)后,观音信仰在中国日渐盛行。宋代以后更与民间信仰合流,观音菩萨遂被塑造成兼备中国传统伦理精神、母性慈悲情怀和极具广大显应之力的神祗,家喻户晓,诚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也成为汉传佛教的鲜明特色之一。

民间观音信仰盛行以来,不仅各种观音造像艺术、观音道场在神州大地随处可见,与观音菩萨有关的各类文化活动也在大江南北流行开来。其中,小说、戏曲等大众文艺中对此也有充分的表现。民间说唱艺术与佛教传教的联合由来已久。如“宝卷”即是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作者多为僧尼,以讲述佛经故事、宣传因果报应为主;“宣卷”上承佛教讲经传统,成为元明直至晚清时期江南寺僧或信众在佛教节日常规表演的曲艺形式,在明清小说随笔中多有提及,可见深入人心;“唱木鱼”是广东东莞等地特有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形式,敲击木鱼合拍而歌,早期多是随编随唱,以宣扬果报为主,清代曾十分兴盛,以后演变为敲击木板、以二胡、三弦、琵琶等伴奏的形式,现已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清末开始流行的“莲花落”,是由民间职业盲艺人为主体,扬善惩恶、宣扬因果报应的—种自说自唱或一唱一帮的曲艺形式,因以编缀为莲花状的树枝击打节拍而得名,不同地区的莲花落均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这些丰富的戏曲和曲艺形式中的观音戏,一方面表现了民间艺术家们热衷于借观音菩萨出身、显化、感应等神异事迹表现善恶有报、天道循环等主题;另一方面,民众喜闻乐见、老少咸宜的戏曲形式也加速了佛教与观音信仰的传播和流行,进一步加深了观音形象的民间化和本土化。观音应身显化事迹,虽在明清时就多为有识者嗤为迷信无稽。但观音灵迹遍布各地,在云南大理等局部地区尤盛,民间多有民众笃信不疑。观音戏的盛行,可谓民间艺术与信仰相互融合。

本《观音戏曲集》一书辑录、整理的观音戏曲共十五部,以曲牌体戏曲文学作品为主。从内容上看,观音题材的戏曲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现观音菩萨出身的“本生类”戏曲,一类是表现观音菩萨成道后广大显应事迹的“显化应身类”戏曲。

本选集中罗懋登的《香山记》、张大复的《海潮音》是明清时期观音本生传奇作品。这两部戏是文人传奇中“大观音戏”的代表作,前人曾做过整理,但错讹甚多。“高腔”是汉族戏曲四大声腔之一。高腔中表现观音本生戏曲目很多,大多出自同一渊源,情节接近,这里选取湖南湘剧高腔戏曲作品《南游记》为此类戏曲的代表。《香山还愿》是车王府曲本,即清代北京蒙古车臣汗王府所藏刻本,虽然篇幅不长,但可以看出与高腔之间的渊源。《大香山》是京剧剧本,晚清宫廷中搬演甚盛,颇具影响,故也编选进来。以上几部曲目属“本生类”的观音戏。

表现观音应身的戏曲在杂剧、传奇中就非常多了,但多数只包含观音出场显应的小片段,如传奇《蕉帕记》《长命缕》《贞文记》《四美记》等,因篇幅较短,本选集没有收录。这里选录的多是观音角色出现较多、观音形象得到较好表现的戏曲片段,如明代杨讷的《西游记》杂剧和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记》,都是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在《鱼儿佛》和《观音菩萨鱼篮记》里,观音化身以渔妇,到凡间点化了金婴夫妇和颇具慧根但贪恋荣华的才子张无尽,均表现为三十三观音相中著名的“鱼篮观音”形象。《劝善金科》是目连救母故事的改编,《观音大度》是观音菩萨救度地藏王菩萨的事迹,《昇平宝筏》、《观音点化》两部戏则是《西游记》故事的改编。在观音传说中,马郎妇也是一个比较流行的题材,但戏曲中表现得不多,本书辑录了民国时期顾随所作的杂剧《马郎妇坐化金沙滩》。以上诸篇属观音戏中“显化应身类”曲目。另有一部以观音菩萨和十六罗汉等之名祝赞山河寿考的清代《赞乐》,文辞优美典雅,也在本选集中做了收录。

兹将各篇曲目简介如下:

一、《香山记

未题撰者名,《曲海总目提要》认为是明代万历年间罗懋登所作。根据《古本戏曲丛刊》二集影印明代富春堂刻本《新刻出像音注观世音修行香山记》点校。本事见于《观世音菩萨本行经》,讲述了观音菩萨前身为妙庄王之女妙善公主时,反对父亲妙庄王令其婚配的要求,矢志出家修行,饱受磨难,终于证道的经历。妙庄王恼怒妙善公主不听教诲,先将公主所在的寺院焚毁,见公主不死更怀疑她身负妖术,命刽子手将其绞杀。陷落幽冥的妙善公主遍游地府,蒙阎罗王送归阳世。还阳后的妙善公主于香山紫竹林修行成道,舍自己的手和眼医好了其父妙庄王的不治之症,终于感化了妙庄王,后亦修行证果,往生天界。

二、《海潮音

《曲海总目提要》认为是明末清初戏曲家张大复所撰。以《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影印之抄本为底本录入。搬演了观世音修道因缘,本事同于《香山记》,但情节颇有不同。本剧最大特色在于引入了一个原《观音菩萨本行经》中并未出现的“妖道”修罗刹的角色,以结仙缘、求长生为名,引诱妙善公主之父妙庄王淫杀童男少女,妙善公主力劝父亲不可残伤物命,反被妙庄王打入冷宫,又贬入寺院为尼,直至将其绞杀。妙善至死不悔,始终坚持为百姓伸张正义的心愿。妙善入冥府见地狱中饿鬼苦不堪言心生不忍,不愿独自往生乐土,证无上菩提,甘愿入凡间修行,救度众生。后妙善舍双目医好盲母,父母回心转意,妖道亦被斩首。

三、《南游记

湖南衡阳湘剧高腔剧本,据湖南戏曲研究所编辑《湖南戏曲传统剧本》中所收本整理。原剧本编排格式上与板腔体剧本相同,但从曲牌结构来看仍属曲牌体。本剧也是表现观世音本生故事的戏曲作品,情节大体与《香山记》相同,但增加了不少场景、人物和情节。如以太白金星与城隍对话的“神仙境界”开场,妙善公主拒婚被贬入冷宫,太白金星又出面解厄,接引“慈航道人”下凡的妙善公主诵经入道;又如证道后的妙善公主化身番僧为父亲妙庄王医病,需要亲人的手眼做药引,妙善公主的姐姐大公主听闻吓得“三魂掉二魂”;最后妙善公主误听妙庄王所说的“仙手仙眼”,而现“千手千眼”之相,诸多细节均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趣味盎然。

四、《大香山》

清代著名京剧曲目。一名《妙善出家》,亦名《火烧白雀寺》,又名《观音游十殿》。据《戏考》所收录入。《大香山》一戏,晚清以降一度搬演颇盛。晚清光绪年间,慈禧于宫中听戏,常喜观此剧,故往时供奉太监及北京诸老伶工,多擅长此剧。盖因慈禧性喜观神怪彩景之故。至民国时江浙徽汉诸班中,犹时有搬演。原脚本之前,尚有《楚妙姬洪福得圣女》、《妙善女学道修仙》、《庄王无道逼女配姻缘》、《西天佛祖》、《命达摩师搭救妙善》、《庄王火焚白雀寺》、《妙善女舍手眼医父病》、《香山寺得道合家成果》、《观世音奉佛旨查地府》、《功行圆满五圣上西天》等十段,盖为全本《大香山》之大概节目。但晚清民国寻常所演的《大香山》,大都只包含《白雀寺》及《游十殿》等数场,鲜有做全本者。本书所收录剧本从《妙庄王求子》、《天降瑞草》、《产生三公主》起,至《五圣升天》止,系全本。大致表现三公主妙善生有佛性,自幼齐心诵佛,后因庄王欲为招婿,舍弃公主之尊,抛别宫闱,入山修炼。自是激怒庄王,终致赐七尺红绫绞杀,并火烧白雀寺等惨酷行为。卒赖佛性不灭,历尽艰苦,终成正果。京剧为“国剧”,剧本擅博采众家之长,此《大香山》所为全本,但情节完整,编排紧凑,节奏紧张,至剧中时释迦佛现身,封妙善的两位公主姐姐为文殊、普贤菩萨,父母亦受封为菩萨,以九族七祖皆超极乐收场。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正是汉民族审美取向的反映。

五、《香山还愿》

清代北京蒙古车臣汗王府所藏(车王府)曲本,与高腔戏有一定的渊源。本剧截取了传统观音成道戏曲的一个片断,即从妙善公主还阳入香山修行后、妙庄王因思儿病重开始,集中表现了证道后的妙善公主未卜先知、甘愿舍手眼为父亲医病,其父妙庄王病愈到香山还愿,重与妙善相见,终于痛悔前非的一节。

六、《观音菩萨鱼篮记》

明初杂剧,作者名已佚。“鱼篮观音”也称“提篮观音”,是最喜闻乐见的一种观音形象,在民间传说中观音菩萨屡次以手提竹篮的渔妇化身度化世人。杂剧《观音菩萨鱼篮记》与此前流传的《鱼篮记》情节完全不同,讲述的是观音菩萨受释迦佛差遣,化身为美貌渔妇,下到凡间点化洛阳年轻有为的才子张无尽的故事。张无尽虽福缘深厚,有证菩萨正果的资质,却贪恋荣华富贵,不肯修行。观音化身的渔妇,以许婚为代价,劝诱张无尽茹素、诵经、行善,几经曲折,后在化身布袋和尚的弥勒菩萨,化身高僧寒山、拾得的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协助下,方才教化成功。

七、《西游记》杂剧选曲

明初杂剧,全剧共六本二十四出,主要写大众耳熟能详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此剧不仅是“西游记”故事的第一部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且为后来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本书中收录的《西游记》,根据《元曲选外编》本摘录了若干有观音形象出现的部分,如观音协助李天王、哪咤等打败孙行者,将其压在花果山下;观音救出孙行者,给其取名孙悟空、戴铁戒箍,保唐僧西天取经;观音帮助孙悟空降伏红孩儿、鬼子母等。剧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已显露出嫉恶如仇、诙谐风趣、勇于战斗的鲜明性格,也着力刻画了观音菩萨法力无边、慈悲为怀、尽职尽责的丰满形象。

八、《目连救母劝善记》选曲

明代郑之珍据民间传说和民间戏剧编纂而成,讲述了佛教大目犍连下地狱寻母、救母的故事。剧中有多出观音应身的情节,如观音过生日;观音在金刚山点化张佑大十兄弟,救出傅罗卜;观音遣将擒猿等。尤其是观音在黑松林戏目连一出戏,更是细腻有趣。“观世音,变化身,百千万亿无穷尽。”“若是途中遇苦难,高叫南无观世音。”观音的形象亲切可喜,正与人们心目中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菩萨形象一致。

九、《鱼儿佛》

明代僧人湛然撰写,根据《盛明杂剧》勘定。讲述渔夫金婴半世落魄,靠打鱼为生,妻子钟氏偏爱念佛看经,常怪丈夫杀生害命,苦口相劝。后蒙观世音菩萨化身提鱼篮的渔妇,下凡点化,夫妻俩终于皈依佛道。剧中还有不肯信佛的金婴被鬼卒押入地府,亲见生前打鱼杀生者在阴间受罪的情形,以劝诫世人不可杀生自误误人。

十、《观音大度》

岳西高腔,据《中国岳西高腔剧本集成》录入。本剧中三世修行的九尾狐仙,见到新罗僧人金乔觉年轻貌美,将其摄入洞中。九尾狐仙法术高超,不怕天神兵将、天罗地网,最后还是由观音菩萨出马,降伏了九尾狐仙,度其去香山紫竹林修行,救出了“修行八世、九世将成”,以后证果成为地藏王菩萨的金乔觉。“不是慈悲来搭救,险些一命丧妖精。”表现了世人易为酒色财气所迷,觉悟不宜,修行路上处处有陷阱的主题。

十一、《劝善金科》选曲

清代宫廷大戏之一,未著撰者,传为清代张照等人根据《目连救母劝善记》改编而成,是清宫每于岁末或其它节令时演出的节令戏。本书选摘了其中有关观音应身的部分。剧中观音菩萨现鱼篮相、形声幻化,蟠桃会上众仙赴宴等场面,十分热闹喜庆。此改编本与民间演出本的旨趣不尽相同,以谈忠说孝为主,意在惩戒人心。其中层出不穷的神佛鬼魅情节又恰与腊月里驱鬼除疫、逐阴迎阳的年俗相配合,十分应景。

十二、《昇平宝筏》选曲

《昇平宝筏》是清代宫廷大戏之一,据传统《西游记》剧本改编而成。本书摘选了有观音形象出现的几出戏,如紫竹林变相收伏黑熊精、镇元大仙处医活人参果仙树、火云洞降伏红孩儿、通天河收伏鱼精、火焰山收伏牛魔王等。文字十分洗练考究,雅俗共赏。

十三、《观音点化》

据《绥中吴氏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所收抄本点校,集中记述了观世音菩萨依次点化沙僧、八戒、小白龙和悟空皈依佛门,跟随唐僧取经的故事。文字浅白生动,如沙僧、八戒与观音座前童子惠岸对敌,均直斥其为“哪里来的野和尚”;沙僧吃了之前取经人,将头骨用索儿穿了“好来解闷”,八戒投错胎则咬死母猪小猪“当了点心”;八戒自述身世,边哭边叹“命苦”“孤栖”,较其他的《西游记》版本更风趣,引人发噱。

十四、《赞乐》

清代无名氏撰,据《傅惜华藏珍本戏曲丛刊》所收清乾隆抄本录入。本段赞以观音与四揭谛、八天女、韦陀、善才、龙女、十六罗汉等一道出场,鼓瑟吹笙,造华筵,文辞优美典雅,是以佛菩萨法力祝祷民间雨顺风调、升平欢乐的“高尚”曲目。

十五、《马郎妇坐化金沙滩》

民国著名诗人、学者顾随撰,据《顾随全集》录入。依照大乘佛教的观点,为度化众生,菩萨随类应现,到处化身。本剧中以延州人不识大法,堕落迷网,观世音菩萨化身马郎妇,誓愿以肉身作为布施,以引导众生觉悟。美貌的马郎妇受当地柏林寺长老排斥,在村中又受到民众鄙视,被认作淫妇,遭到驱赶,于是马郎妇宣称将要离开此地,在金沙滩头当众“坐化”,示现了佛法慈悲广大。

元明以后,以观音为主要角色的戏剧曲目不断扩充、延伸,到清代,不仅观音戏的题材越来越多,一些原本没有观音的戏曲经改编后也增加了观音出现的情节。观音的形象也在神性之外,更向人性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了,救苦救难、神通广大无边的观音形象就此日渐深入人心。

通过本书所选摘的剧目可以看出,小说戏曲中观音题材的作品,首先是人们深入了解、认识和考察以往民间观音信仰的演变发展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民俗文学一个极为有特色的构成部分,具有史料意义和文学价值。民间戏曲中对观音菩萨“证无上菩提”历程的讲述普遍带有中国化特色和神异色彩,既宣扬观音慈悲和佛法神通,也不乏神仙临凡、凡人贪慕长生不老之类内容,在一出戏曲中把儒家思想和道家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与佛家的普度众生、利乐有情均统合在了一起。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阳春白雪类的唱段,又往往插入撒科打诨的丑角,在不知不觉间起到了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教化功效。这种多元纷繁又井然有序的丰富内涵是其他题材的剧作难以具备的。 透过本文相信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观音戏曲集”的内容,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