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从“善月”看佛教对社会的影响

2022-12-05

所谓“善月”,也被称为“三长斋月”“三斋月”“三长月”指的是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月。在这三个月,刚好是帝释天或毗沙门天巡游南瞻部洲之时。一些文献指出“'正五九'这三个月的斋戒传统,应源于戒律,如《梵网经》卷一:'三长斋月,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犯轻垢罪。'”

1、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善月的根本情怀

《提谓经》云:“提谓长者白佛言:世尊,岁三斋皆有所因。何以正用正月、五月、九月?六日斋用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言:'正月者,少阳用事,万神代位,阴阳交精,万物萌生,道气养之。故使太子正月一日持斋,寂然行道,以助和气长养万,故使竟十五日。五月者,太阳用事,万物代位,草木萌类,生毕百物。怀妊未成,成者未寿,皆依道气。故持五月一日斋,竟十五日,以助道气,成长万物。九月者,少阴用事,乾坤改位,万物毕终,衰落无牢,众生蛰藏,神气归本,因道自宁。故持九月一日斋,竟十五日。春者,万物生;夏者,万物长;秋者,万物收;冬者,万物藏。依道生没,天地有大禁。故使弟子乐善者避禁持斋,救神故尔。”

 《提谓经》中以万物生长的规律诠释了为何在正五九要持戒护生,并强调了阴阳和合、乾坤运转、季节更替轮回,这与中华文化非常的契合,如《鬼谷子·持枢》中:“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于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持枢,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意思。《黄帝内经》也多次提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观念,以此为凭,则很容易让中华思想接纳正五九戒杀持戒的思想。同时在这些经律文献的影响下,“三长斋”在隋唐时期上升到了国家政令层面:

《敕修百丈清规》中记:“始由隋开皇三年(583)诏天下,正、五、九并六斋日,各寺建祈祷道场,不得杀生命。取《藏经》中有毗沙门天王,每岁巡按四大部洲。正、五、九月治南赡部洲,故禁屠宰。而唐之藩镇每上任,必犒士卒,不下数万人,须大烹宰。”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正月在《禁正月五月九月屠宰诏》中下令:“释典微妙,净业始干慈悲;道教冲虚,至徳去其残杀……朕祗膺灵命,抚遂群生,言念亭育,无忘鉴寐,殷帝去网庶踵前修。齐王舍牛,实符本志。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

 2、历史转折中的“善月”解读

佛教经典对“善月”的解释是因有天神巡视人间,并且会因人类善恶所为而做记录评判,为善者降吉祥,为恶者降灾殃。隋唐朝廷依佛教典籍对国家法典做出调整,民间一则为了在天神巡视时给天神留下好的印象,诸如斋戒、行善、祈祷、讽经等等;二则因征战中常有杀戮,或在官员上任时大规模犒劳将士,期间也会大面积烹羊宰牛杀害生灵,所以朝廷规定善月不上官、不杀生,以朝廷为带领全民共同护生。可见隋唐时期佛教的善月思想很好的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并且广泛被接纳。

 而到了宋代,民众对于善月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宋代笃信五德终始说,“宋之上官者多忌正五九月,或谓宋朝火德,火生于寅,旺于午,墓于戌,此三个月谓之灾月,官员例减禄料,无羊,故谓无羊之月。众皆避之,阴阳家云:武德诏此三月不行死刑,禁屠杀。”这种说法显然与武德年间颁发的《屠宰诏》内容相违,唐武德年间明确指出以“戒杀”为原则,同时体现皇恩浩荡、扶遂群生的“慈心悲愿”。但尤为明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一些传承留了下来,但其初心用意会随着当下文化的需求而产生更改。宋代对于“善月”的定义,运用了五行之说,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付诸于月份与宋朝、宋臣的五行命理,巧妙的将“善月”赋予了其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这样一来,相对于前人的“为了在天神处留下好印象而获得善果”,转变为“为了不被命理所相克遭至恶果”,从“趋利”之心转变为“避害”之心,相对而言,在执行层面上往往会更具有主动性。

 俗话说“历史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宋朝对于“善月”的解读很好的体现了这句话。而历史并非随意让人涂抹,历史应该有其真实的一面且为人所知。到了元代,开始对于“善月”有了回归的认识,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指出:“故以正、五、九不上官,为禁杀也。而俗以为忌者,非。”善月源自于佛教,所以在佛教的清规中及时的对民间的误解进行了更正,但不论哪一种认识体系,让“善月”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了下来并融入人民生活之中,这都是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戒杀护生的实践价值

到了当代社会,虽然除佛教徒外,民间以没有对善月持戒的要求,但善月文化以在历史的更替中沉淀在了中华文化里,例如每年春天都会看到很多人在网络媒体呼吁“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人们对于这句话的出处或许不了解,但深知春生万物之时,万千鸟兽也在孕育新的生命,一只外出觅食的鸟儿是为了它巢中嗷嗷待哺的雏鸟,一条不起眼的鲫鱼腹中蕴藏着千万的生命。其实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正式唐朝佛教鼎盛的时代,同时他也是笃信佛教的士大夫中的典型人物,且不论这首诗作的背景,却明显可见其“护生”的主张,一定有其作为佛教居士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流传千年后人们再以不同的方式吟唱出来。

 综上,不论是隋唐时期的朝廷诏命,亦或宋代的迂回禁忌,再到现代社会的耳濡目染,“善月”的“戒杀护生”观念在俗世社会中都是去恶行善的重要形式,也是普罗大众愿意践行的积福途径。


注释:

①王大伟:《元代<增修教苑清规>中所见的教寺制度与生活方式》,中国历史社会评论,2009年,第22卷,第4页。

②(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卷八十八,中华书局2003年,第2536-2537页。

③《鬼谷子·持枢》https://baike.so.com/doc/2267661-2399036.html

④(元)德辉编;李继武校点:《敕修百丈清规》,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⑤(宋)宋敏求 编:《唐大诏 令集》卷一百十三,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86页。

⑥(宋)祝穆 编:《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元)德辉编;李继武校点:《敕修百丈清规》,第24页。

⑧(唐)白居易:《鸟》 https://baike.so.com/doc/5353742-2488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