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国名

2021-11-12

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承载着佛弟子对佛陀无尽的追思与缅怀,故其历来在佛教徒心中有着别样的情感。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其特殊的文化与传统,其文化是一种解脱论性质的宗教文化,以上升天趣,解脱束缚为最终目的,所以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宗教大国,据佛典记载的宗派就有九十六种之多。印度的名称在不同的语言中含有不同含义,下面主要从三个不同语种来介绍印度名称的由来及其演变。

首先在古印度诸语言中,其国名被称之为“婆罗多伐婆”,即“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罗多族之国”,此名称来自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王朝的传说”,其讲述的是国王豆扇陀与仙人义女沙恭达罗结婚后生下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一位转轮王,而他的后人则被称之为“婆罗多族”。在《摩诃婆罗多》中主要讲述的就是婆罗多王的两个后代家族“俱卢族”和“般度族”的之间争夺王位的故事。而在古印度诸语中对印度的称谓即起源于这部伟大的史诗。

其次在英语中的印度名称则来源于印度的重要河流印度河,印度河的梵名Sindhu,对此名称,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对S存在着发音困难,故将Sindhu,讹读为“Hindu”,而当Hindu这个名称被传到希腊后,希腊人也由于发音不当,将hindu 念成了indu或Indus;直到英国殖民者来临后,才将印度称之为“India”通用至今;然很明显的可以看出英语India是从古希腊语indus 演变过来的。

最后对于中国来讲,在西汉时便知道了印度之名,只不过此时的印度被音译为“身毒”;等到东汉时,印度则被称之为“天竺”,如在《后汉书·西域传》中有云:“天竺国一名身毒,其国邻大水,乘象而战。其人修浮屠道,不杀伐,遂以成俗”。除了以上称呼外,另外还有贤豆、捐毒、欣都等众多异名。而在汉语中“印度”一词最早见于《大唐西域记》,是由唐朝玄奘大师翻译而成,由于汉语印度源自于梵语“月亮”,故唐人把印度比喻成一轮明月;玄奘大师认为,印度这个国家圣贤辈出、教导群生,如同明月照亮长夜一般,故称其为印度。

名称可以说是个人或国家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标签,每个国家的国名都有着其不同的寓意,有的寓意着吉祥,有的缅怀着先烈,有的则在纪念人事等;而印度这个国名,则彰显着印度所独有的文化特色,由其国名传递出的不仅是他们的民族特色,更是一种浓浓的宗教情怀。

 

文章|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