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诗词鉴赏》六

2023-03-20

观音大士

释普济

空如来藏,立大圆镜。

水落石出,月明云净。

瞻之仰之,群机普应。

【背景】

此偈摘自《大川普济禅师语录·赞佛祖》(《万续藏》第69册,第768页上),创作地点应为普济大师住持普陀山宝陀观音寺期间(1215-1217年)。从诗偈内容来看,当为大师浮舟宝陀的初期,以表达对观音大士的仰慕之心。

【鉴赏】

从普济禅师的这首诗偈可以看出,其不仅有着独到的禅法思想,对佛教各家义理也有着不凡的造诣。通过对普济禅师修学经历的考察,尤其是《灵隐大川济禅师塔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师在家排行老二,“少沉厚,处群稚中独罕言笑。束发,浮沉乡校间,然无处俗意,见佛书,则端然探绎忘疲”,可见从青少年时代开始便表现出浓郁的奉佛倾向。后来在十九岁时,“依香林院文宪师得度,俾习毗奈耶于郡之湖心,究阿笈摩于天台”,说明普济禅师对佛教的律藏及阿含藏均有着深入的研习。在嘉定十年(1217),“妙胜虚席,郡檄诸禅,公举师䯢其选,(中略)旋迁补陀岳林,秀之报恩,鄞之大慈,越之天章,杭之净慈、灵隐”,故而“八迁法席,跨卅七年”。即便如此,师也是“明体实用,事著理彰,佛法、世法未尝偏废”。可见其毕其一生投入佛法弘宣事业,遂成就一代大师。

普济禅师之所以泛舟普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缘于对于观音大士的敬仰与报恩。其父张氏友崇有善操,时常“饭水云、施芒屦”,曾发愿求三子,长子习儒,次子从释,三子继承家业,后“果获生三子”,也是感蒙观音菩萨冥冥送子大恩。

从《观音大士》这首偈中,其“空如来藏,立大圆镜”一句,“如来藏”是《楞伽经》及《胜鬘经》所主张的观点,是指众生虽然身处染污浊世,然自性清净不受污染,具足无量性德而恒常不变;而唯识家则将如来藏视同阿赖耶识(第八识)及阿摩罗识(第九识),如《十八空论》说“阿摩罗识是自性清净心,但为客尘所污,故名不净”。此处所说的“空如来藏”,所指的大约就是这层意思,即“如来藏”虽自性清净,然在尘世之中则为客尘所裹染,因此从其相上言乃为“不净”,故需“空”(蠲除)之。也就是说,无论是第八识还是第九识,“识”在世俗之中始终都是处于有染的状态,故而必须要有一个“转识成智”的质的飞跃——“大圆镜(智)”乃是八识转四智的最高境界,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只有达到了最高的大圆镜智,才能对一切事理无有明晓,从而达到清净圆满、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从观音大士所成就的果位来说,其虽现身为菩萨,然“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可见菩萨久远劫前已成就佛果,号正法明如来(见《千手陀罗尼经》),为救拔众生随身现身,常年以菩萨慈悲之相而示现于世间。然而从其所证的境界上而言,却是“水落石出,月明云净”,完全达到了觉行圆满、一丝不牵的佛境。若从修禅角度而言,此为一念成佛,身心脱落,一切烦恼妄想脱却,顿入真空无我之自由妙境。

最后两颂表达了普济大师对大士的景仰,所谓“瞻之仰之”,如《法华经》中的“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同时这也是一种观想入定的禅修法门,从《法华经》中的“或有赞叹,或入三昧”以及《华严经》中的“尔时世尊观菩提树王,目不暂舍”中便可以看得出来。对于众生来说,对于佛菩萨“瞻之仰之”,不仅可以增福修慧,同时也能从妙相瞻仰的过程中从而悟到某种成就圣道的某种门径,如修习中的“观想”及“观相”便是很好的证明。而这种妙相圣德,犹如天上净月常辉,能够瞬间普映万水千江,使群萌皆得获得清凉与解脱。天上净月只有一个,然千江只要当下明澈,便自然会受到大士的感应与度脱。普陀山短姑道头石坊上的“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一联,便是观音大士“群机普应”的绝佳诠释。

 

【注释】

①大士:菩萨之通谓,或以名声闻及佛。士者凡夫通称,简别于凡夫而称之为大。《法华文句》:“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杂阿含经》卷四十八:“大士之大龙,大士之牛王,大士夫良马,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胜。”

②如来藏:又称为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指隐藏于一切众生之贪嗔痴中的自性清净如来法身。《楞枷阿跋多罗经宝经》卷二:“世尊修多罗(契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④大圆镜:即“大圆镜智”之略,显教四智之一,诸大乘教说如来之四智,凡夫之第八识至于如来,为大圆镜智。大圆镜者,喻也,其智体清净,离有漏杂染之法,自众生善恶之业报,显现万德之境界,如大圆镜,故名大圆镜智。《心地观经》二:“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名为大圆镜智。”

⑤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之《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比喻事情真相得以完全显露,此处指现出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佛性)。

⑥群机:诸机类也。《最胜王经》十:“八种微妙,应群机。”